风与雪的洗礼
来源:集团总办 发布时间:2007年03月30日
――――来自中储辽宁地区企业抗击灾害一线的报道
题 记
每一个不寻常的日子都会带来难以忘怀的记忆。在大自然肆虐的时候,中储驻辽宁地区全体干部职工勇敢迎接挑战,演绎了一个又一个与暴风雪、风暴潮抗争的故事。企业各级干部靠前指挥,全体职工众志成城、奋不顾身,党员骨干冲锋在前,为维护企业利益,降低企业和客户损失,做出了巨大贡献,以实际行动交出了一份优秀答卷!彰显了中储人朴实无华、勇于奉献的优秀本色!
阳光总在风雨后。当暴风雪过后,我们再回首那几个难以忘怀的日日夜夜,一个生动而又具体的答案摆在面前:在突然降临的自然灾害面前,中储驻辽企业各级领导经受了考验,全体干部职工经受了考验;企业硬件设施、软件方案等也经受了考验。在抗击自然灾害过程中,企业精神得到了进一步凝聚和升华。
(一)正月十五雪打灯
2007年3月4日,农历正月十五,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又逢星期天。大江南北,充满着喜庆的气氛。但一场特大的暴风雪正悄悄地向东北大地袭来。
从凌晨三点钟开始,沈阳市飘起了漫天的雪花。在七八级大风的挟裹下,化作满天飞舞的小冰粒,火辣辣地打在行人的脸上,街道上被大风聚拢的雪堆有一人多高;沈阳市中心气象台半小时内连续发布三次预警信号,等级从蓝色预警上升到红色……
一场百年不遇的暴风雪考验着沈阳,考验着这座城市的政府和人民。
这一天,与沈阳相距不远的滨城大连,也遭遇暴风雨袭击,将近12级的大风,将电线刮断、广告牌刮倒、街道两边的树木连根拔起,雨水落到地面上,刹那间就结成了冰,马路象镜子一样,交通事故频发;在大风中,城市开始停电、然后停水,城区供暖中断……
此时此刻,人在大自然面前显得格外渺小。
暴风雪、风暴潮,自然灾害正在考验着中储驻辽宁地区各企业。
(二)反 应
3月4日上午9点。看着窗外越来越大的风雪,辽宁事业部张作坤书记怎么也坐不住了。他给人资部经理崔桂芬打了个电话,“我到各仓库去看看,你在家给各个仓库打电话了解一下情况,做好向总公司报告的准备”。
一出门,雪打在脸上,就象沙子抽打一样疼。路上,车辆比平时明显少了,但车速开不起来,车就象蜗牛一样慢,开不了多远,就要下来整理雨刮器。张作坤书记向沈阳物流中心方向驶去。
崔桂芬经理在家给铁西一库值班的樊德春副经理打了个电话,得知铁西一库库区内平均积雪厚度达到了半米,部分地段积雪达到了1.5米-2米厚。仓库大门及42个库房门、8个车库门全部被雪封死无法打开。“老天这是怎么了”?崔经理自言自语地说。她急忽忽地穿上羽绒服。家里人问“雪这么大,你要到哪去呀?”。“我要到事业部去”,崔经理顶着大雪出了门。风雪真大呀!迎面吹来夹着雪沫的大风,几乎让人窒息。家距辽宁事业部办公室,只有两站地的距离,今天走了足足一个小时才到。
时针指向了中午12点。风雪越来越大。
灾情就是无声的命令。事业部副总兼铁西一库经理王印桐,给仓库值班的副经理樊德春、助理黄红义打电话询问雪情,要求在岗的值班人员和在库的所有人员要坚守岗位,全力以赴,密切协作,投入到除雪抗灾中去,确保仓库的安全。
沈阳物流中心经理程锦钰与班子成员电话沟通后,步行了将近3个小时赶到单位,召开了班子紧急会议,班子成员明确了分工,启动了应急预案。同时,组织力量加固龙门吊,并派专人守护,果断停止现场供电,防止电路老化引起火灾。王军海书记和保卫值班人员一起组成巡查队,对库区进行不间断的巡查。
下午1点20分,东站仓库面积为4100平方米的27号简易汽车库房出现险情!东站仓库李刚经理和13名干部职工,先后从四面八方,顶着七、八级的狂风,冒着能见度不足十米的暴雪,踏着没过膝盖的积雪,艰难地步行赶到了仓库。被压塌的400平米房顶镀锌板在暴风雪中摇摆,发出刺耳的声音,下面就是客户新存的30多台新款奥迪车……大家用肩膀扛、用撬杠撬,奋力顶起倾斜脱落的屋顶,从摇摇欲坠的屋顶板下,抢出汽车3台。紧接着又在没膝的积雪中,靠人推、抬、拉,将处在险境中的34台汽车、8台叉车转移到安全地方!事后经清点,除3台汽车有轻微的划伤外,无其他货物损失,参加抢险的14名职工无一受伤。
下午16时左右,也正是急风暴雪最强劲的时刻,虎石台三库电工董国初发现电突然间停了。他试着几次推上电闸送电,都因线路短路而无法正常供电。“仓库供电线路出问题了”!他向经理林鹤电话报告说。林经理对仓库发生的险情非常惦念,无数个电话联通仓库了解情况。“断电了,发电也要保证暖库货物的安全”,林总强调。仓库暖库内存放着客户的进口“油墨”,保管温度必须保持在零上10度。
大连仓库总经理唐杰、副总经理田勇等人,于3月2日在辽宁阜新与阜新市政府洽谈业务。3月3日,在从阜新返回大连的途中,就电话通知仓库要应对即将要出现的坏天气,尤其做好机械设备的安全预防工作。3月4日,面对这突然袭击的自然灾害,大连仓库经营班子召开了紧急会议,以副总经理田勇、总经理助理刘建惠及大连仓库副总经理闫庆、总经理助理王能杰组成“应对紧急突发事件”指挥部,负责仓库现场的各项情况,若发现险情,立即组织相关人员进行抢险,启动了应对自然灾害的紧急预案。
暴风雪仍在肆虐,究竟要下多久,没有人知道。但与之抗争是辽宁地区中储人所共有的想法。
暴风雪给城市带来了伤痛。马路上横七竖八地停满了车辆。司机们不得不“弃车而逃”,洗浴中心、宾馆全部暴满,街道两边的商场、小卖部,大小饭馆,食品几乎脱销……
伴随着风雪,这一夜,驻辽宁地区全体中储人一夜无眠。
物流中心物流保障部科长石重任,本来就感冒发烧,他不顾身体不适,一大早徒步2个多小时赶到仓库,查看供电线路。这时,又一个不利消息传来,库内供水设备损坏,物流中心全面停水、锅炉无法供暖。没有供暖,暖库客户价值1.6亿元的水果、啤酒、食品等物资将面临巨大损失。得知这一消息后,更加忧心如焚,马上带领几名科室人员对供水设备进行紧急抢修。大雪覆盖了所有道路,积雪没到大腿根,每向前挪动一步,都异常艰难。为了尽快恢复供水,他手脚并用,在雪上连滚带爬的向前走,一直爬行了500多米远才到达供水设备间。由于暴风雪使交通断绝,没办法购买零件,他就想出了应急的办法,临时变通,用两条细管代替损坏零件,尝试着分散水压。经过反复努力,直到晚上9点才修好供水设备,恢复供水,锅炉也及时恢复了供暖。
薛安贵,大连仓库办公室小车司机,3月4日晚上9点左右,当接到仓库领导电话后,二话没说立即出车,虽然平常仅需20分钟左右的路程,由于风力过大,路又滑,车行驶的特别不稳,历经了近两个小时终于安全的抵达仓库,为驻库的干部职工送来了夜宵。在仓库断电停水没有暖气的情况下,协助领导小组通宵达旦的与暴风雪抗战,面对满天飞舞的杂物,同领导小组一起到现场检查设备是否停放安全,没有任何怨言。第二天,通宵未眠的他又根据抢修工作的安排及时出车,接送相关部门负责人到现场查看损失情况,为后勤保障部门出车去购置抢修工作要用的物资及生活用品,没有耽误抢修任务的进度。
已经是深夜12点了,雪情依旧没有缓解。尽管忙碌了一天,此时的物流中心运输员魏伟却毫无睡意。他放心不下的,是现场的两台新龙门吊。这两台龙门吊是物流中心投入好几百万元新建成的,它们的防风装置还没有经历过这么大的风雪,魏伟有点放心不下,他要再去看看防风装置有没有松动。这时候,大雪已经把地面覆盖了厚厚的一层,最厚的部分达到了2米!龙门吊吊脚的位置比较窝风,积雪几乎没到他的胸口。他顾不上考虑陷进去会不会有危险,一直手脚并用,一点一点向防风装置挪,直到将两台新吊的防风装置都检查了一遍,确定完好无损,悬在心里的一块石头才落了地。当他蹒跚着回到休息室时,手脚早就在刺骨的冰雪中冻得毫无知觉,而这时已经是凌晨3点了。
(三)抗..击
3月5日。风雪逐渐停了。沈阳市政府、大连市政府公开宣布:放假一天。
没有命令。辽宁地区的中储职工自发地奔向了仓库所在地。抢险就是新的战斗。
沈阳物流中心副经理曲学平,家住和平区,平时上班只要用25分钟的路,在大风中走了四个多小时才到物流中心,带领职工兵分五路,同时进行抗灾抢险,组织生产自救。持续的暴风雪使新建库房雨搭顶上的积雪超过了60厘米,由于不堪积雪重压,雨搭全部塌落。在单位领导的组织下,项目组的两名同志马上查看了雨搭损坏情况,拍摄照片留证,与施工和监理单位联系沟通,共同研究解决办法。30号库房顶棚塌落后,1376套格力空调被压在底下,而大雪封路,交通断绝,保险公司人员无法在短时间内到达受灾现场,如果继续等待保险公司处理,逐渐融化的积雪会让被压在下面的空调受到更严重的损失。为将损失降到最低,带队的生产副经理曲学平马上征求了保险公司的意见,由物流中心进行数码拍照留证后,立即成立抢险小组进行抢险,把所有物资转移到安全地带。由于棚顶塌落,部分墙体倒塌,库房支撑结构受到严重破坏,四面的墙壁随时都可能倒塌,铁瓦和钢梁支架混杂着厚厚的积雪和碎石砖瓦,给抢救物资带来巨大障碍。要将压住的物资抢救出来,就要先将棚顶吊起,而库房周围道路窄,有电线,汽车吊无法作业,只能用水焊将铁瓦棚顶一块一块切割,水焊切割产生的高温和四处飞溅的火花,极易造成火险,情况非常复杂和危险。曲学平和抢险小组的同志们反复研究方案,最终确定了抢险方案。先由人工清除塌落棚顶的积雪,再把铁瓦棚顶和连在墙里的支架用水焊一块一块的切割开,再由5辆叉车轮番将棚顶支起,人工从切割开的部位把压在里面的物资一点一点地搬倒出来。就这样,经过三天紧张有序的连续抢险作业,才把所有压住的物资全部搬倒出来。由于抢险及时,措施得当,1376套空调中,只有724台损伤或外包装损坏,把损失控制在了最小范围内。
共产党员凌志信,东站仓库物流保障部经理。3月3日,凌志信同志代表仓库工会到北京参加了一位退休职工的葬礼,当晚乘火车返沈,原定4日早7:30到达,由于天气恶劣,列车晚点5个半小时。一下车,他就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狂风暴雪任意肆虐,气温骤降,凛冽的寒风中,雪打在脸上像刀割一样生疼,顶风行走连呼吸都困难,眼睛只能眯成一条小缝,整个人被风吹得东摇西晃,真是举步维艰。虽然归心似箭,但是此时他心里最牵挂的却是仓库。“也不知道供电能不能保证?”“库房能不能经受住考验?”“新修的避雷针能不能被大风刮断?”一连串的问号不停地在他的脑海中浮现。想到这些,他完全忘掉了旅途的疲惫,心中只有一个信念——直奔仓库!凌志信同志在风雪中艰难地走了大半程,已经快筋疲力尽的时候,接到了李刚经理的抢险命令,立即加快了脚步,及时赶到仓库参加了抢险。当天抢险结束后,他并没有选择回家休息,而是径直来到仓库配电室,对库区电网运行情况进行实时监控。这一夜,他几乎都没有合眼。每隔二个小时,他就顶着暴雪拿着铁锹到库区检查供电线路,确保了仓库供电线路的正常。
清晨7时左右,此时雪后的天空平静了许多,风也小了许多。道路上的人开始多了起来,家住虎石台地区和新城子地区(坐公交车到虎石台)的职工们徒步向仓库走来。此时虎石台镇内的清雪工作刚准备开始,仓库周边道路上的积雪还处于没清理的状态。路上的人们都是后面的人踩着前面的人走过的雪窝,踏着过膝深的积雪,艰难地向前走着……。8时10分左右,综合办公室、物流保障部、营销业务部、配送运输部等部门家住虎石台地区的男女员工们50多人纷纷到来了,二话不说取出除雪工具就开始清理办公楼前的积雪。8时20分左右,仓库副经理张福俊同志踏着过膝深的积雪也艰难地向仓库走来,他本想走近路早一点到库,可他走的方向(仓库东大门)那里的积雪更厚,深处过腰,也没人从那里走。他只好自己给自己淌路了,他深一脚、浅一脚,鞋里、裤腿里灌进的积雪已全然不知,过腰深的地方他就连爬带滚……。就这样,等他到仓库时,却比别人晚到了10多分钟。他到库后立刻向家住市内无法来库里的林鹤经理汇报了遭遇暴风雪后的仓库情况,而后开始组织到库职工兵分两路,生产部门的工人及外工等20多人由李建峰负责安排清理作业现场的主要部位;机关科室的20多人由办公室于永海负责集中清理办公楼前及生活区域的积雪。而后,他也拿起铁锹与大家共同清雪。上午9时30分左右,强劲刺骨的西北风又开始刮了起来,而且风力越来越大达6—7级,没人退缩,张经理就在大门口风力最强的地方埋头清理积雪,几名中层干部也在他的身边奋力地清理着,营销业务部的于洪云和综合办公室的盛艳华是两名女同志,也和男同志一样在寒风中奋力地清理着。张经理怕她们冻坏了,就让她们回办公室休息,可她们仍然坚持到了中午休息。积雪实在是太厚了,办公楼前生活区域半米多深的积雪在一上午的时间里还没能清理出一条完整的道路来。怎么办,为了加快清雪速度,尽早打通道路,时至中午休息时,张经理想尽办法向客户借来了一台铲车,但铲车的借用时间在午后14点前必须返回单位,时间紧、任务急,这时物流保障部的采购员吕建勋同志不顾休息,主动承担了引领铲车除雪的任务。一宿没睡觉的物流保障部经理王有春同志白天也没有休息,在清理了一上午的积雪后,又和吕建勋同志一起引领铲车除雪。下午14时左右,仓库一线道路的前半个路面和生活区域的道路及西大门被开通,用铲车开通了仓库大门外的道路约1000米,并于当日下午15时还为客户送出一车化肥(10吨),受到了客户的称赞。
风雪渐停,沈阳物流中心领导班子经过研究,把打通铁路专用线做为全面恢复生产经营工作的突破口。三条专用线已经被大雪全部覆盖,长600米,宽10米,深1.2米的站台专用线全部被雪铺平。主干道路平均雪深60厘米,专用线内达到1.3米,积雪最深处甚至超过了2米。党总支书记王军海带领员工分成三组,每组负责清理一段。雪太深,人一迈步,就会深陷其中。他顾不得自己鞋袜湿透,身先士卒,第一个跳进专用线的雪中,为大家开道。为尽快打通专用线,他带领大家奋力除雪,连续作战,在大家挥舞的铁锹中,积雪慢慢变薄,露出了铁路线。客户服务部业务员刘再明,本身就有手脚干裂的毛病,在除雪抗灾过程中,由于连续除雪,手脚裂开了一道道的血口子,疼痛难忍,但他从没喊过一声苦,简单用纸和胶带缠一下,继续与大家共同奋战。还有很多职工双手都磨起了水泡,但没有一个人退缩。经过连续三天的艰苦奋战, 7日上午10点,2900米铁路专用线全部打通,比铁路部门要求的8日上午11点整整提前了一天。
55岁的于民峰同志,虎石台三库经销业务部经理,受林鹤经理指派带领8名同志清理一线库房之间露天四个垛位的积雪。垛位有多高,积雪就有多高。近3米高、20米长垛位(化肥)的间距最宽1米,最窄处只有40㎝,这给清雪工作带来很大困难。于民峰同志带头向最窄的垛空走去,两人一组分成四组,南北两侧同时进行。边上的积雪还好清理,铁锹可以抡开,但清进去1米左右后就无法抡开铁锹了,他们就钻进去一锹一锹的向外端,下边清理,上边的积雪不断地向下掉,头上、脖子里、鞋子里进满了雪,再和着身上的汗水,他们就像是一个个的“雪人”出来了又进去,到了中午11时,他们用了3个小时终于把这四个垛位清理出来。
东站仓库电气焊工席绍军,身兼仓库司炉工作。按规定,在供暖期内他只需隔一天上一次班,但是在仓库抗雪救灾期间,他不怕苦、不怕累,坚持晚上烧锅炉,白天参加除雪,一刻也没有休息。3月4日当天,他就在接到抢险命令后及时赶到仓库,冲到抢险第一线。抢险结束后,他就立即到锅炉房进行供暖工作。他一边烧着锅炉,一边琢磨怎样将叉车的除雪功能发挥出来,做一个什么样的除雪工具。经过反复思考,绘图设计,5日一大早,他就用钢板焊接了一个类似“大撮子”的叉车专用除雪槽。将这个除雪槽平放到叉车的叉齿上,叉车通过向前动力,雪一下子就铲上来了,并且能装得满满的,效果非常好!这个除雪槽既可以用来铲雪,以后也能当托盘用,大家都开玩笑:席绍军同志都够格申请专利了!东站仓库场区10000立方米的除雪作业,几乎都是靠叉车和人力配合完成的,没有雇一名外工和一台除雪铲车,节省费用万余元,这个除雪槽起到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曹玉宝、胡琦、李长松、谭富永、李树建等五位同志,是大连仓库调运科电工班成员,面对仓库断电停水没有暖气的情况下,生产作业全面暂停,正常办公、生活都无法进行时,“电”的抢修工作成为仓库目前的重中之重,电工班的成员都明白此时工作的紧急程度,二话不说,无论是否在班,都主动请缨,积极投身与抢修工作之中,虽然天气寒冷,风力达5-6级,但他们不畏危险与艰辛,对全库范围内的南北电路及站台照明、龙门吊滑线和15个电线杆上50多个磁瓶进行抢修,爬上爬下,轮换上杆进行抢修,为仓库正常生产生活及时供电起到了保证。
(四)关键时刻还是共产党的企业
3月5日上午8点30分,物流中心经理程锦钰接到一个电话,电话是辽宁省瓦房店市供电局打来的。因为受大风影响,瓦房店市供电线路全部瘫痪,急需电工圆铝杆修复供电系统,需要在3月7日前从物流中心紧急提货,否则将耽误整个供电系统的恢复,造成更大损失。听到这个情况后,程总表示,虽然我们自己受了灾,但瓦房店人民更需要我们的支援,考虑到目前清理积雪的进度,他立即向客户保证,一定在3月6日让客户提到货。放下电话后,程锦钰经理立即组织人力,全力抢修被30号库外墙砸断的龙门吊滑线线杆,清除吊轨积雪。经过近2天紧张的抢修和除雪,在3月6日下午,客户顺利的提出了所需物资,保证了救灾物资在第一时间发出去。瓦房店市的领导由衷地说“关键时刻还是要看共产党的企业”。看到这感人至深的场面,物流中心院内的客户也主动加入进来了。他们说,是中储人的精神感动了我们。积雪浸湿了衣服,鞋子,没有人叫苦,没有人退缩。
沈阳物流中心的纸张库,是沈阳市新闻用纸的定点集中供应库。储存有大量新闻纸,每天新闻纸都要大量出库。刘乃祥是万米库的保管科长,为了保证沈阳市各大报纸的新闻纸供应不中断,3月5日一早,就徒步3个多小时赶到单位,进行除雪恢复生产工作。万米库房及周围道路积雪很厚,工作量巨大,但他没有向领导要人,仅带领万米库的5名理货员紧急抢除门前积雪,疏通道路。他们6个人,用了一天时间就清理完库房周围积雪,打通了道路,在全单位第一个恢复正常生产。
3月6日,虎石台三库仓库的一线铁路专用线被清理开通;一线道路两侧露天垛位的货物从积雪中被清理出来;租借的铲车由从市内打车赶来的生产经理姜学东带领,将场区内所有道路开通。当日为客户送出化肥40吨;客户自提纸桨52吨;ACR1.28吨。3月7日,仓库作业场区的9条道路、两条铁路专用线、一条龙门吊专线和约2公里的门前道路已相继被全部开通,恢复了正常的生产经营工作。当日客户提货共计272吨。仓库累计清理面积71660㎡,清除积雪56890立方米。
(五)后记
沈阳市电视台发布消息:一家农贸市场的钢结构屋顶,因承受不住雪的重压而坍塌,造成群众一死三伤。中储辽宁地区企业也有轻钢结构的屋顶坍塌,没有人员伤亡,货物大部分被转移和抢救。
在暴风雪中,沈阳市、大连市不少企业的龙门吊被大风吹倒。中储驻辽宁地区企业16台龙门吊无一受损,全部安然无恙。
暴风雪仅仅刮了1天,我们抗击暴风雪,进行抗灾抢险、恢复生产的战斗却持续进行了6天时间。
灾害过后,我们不禁要问,什么是我们团结一致,是战胜天灾的有力武器?面对巨大的自然灾难,在企业的财产遭受严重威胁的时刻,中储辽宁地区各企业干部职工团结一心、奋力拼搏,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他们用智慧、意志和忠于企业的优良品格,铸就了大无畏的抗灾抢修精神。他们是中储人的骄傲!3月15日辽宁地区事业部召开表彰大会,对抗击暴风雪中涌现出来的48名先进个人进行了表彰。由于篇幅有限,我们不可能一一将他们的名字列出,他们是抗击暴风雪、抵御风暴潮中全体中储人的代表和缩影。
回顾抗击暴风雪的日日夜夜,我们收获什么?灾害面前,首先是人经受了考验,领导和职工更近了,凝聚力增强了。其次是,企业硬件设施经受了考验,中储辽宁地区企业新建库房,特别是钢结构,大多是按50年一遇的标准设计的,经过这次自然灾害,为我们再建库房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三是软件设施经受了考验。基础管理的作用得到了加强。抗击暴风雪的过程,真正体现了管理在平时,发挥作用在关键时刻。
中储人在抗击暴风雪过程中,无时不体现着集体主义的光芒。
灾害在给我们造成损失的同时,也迫使我们去思考。
思考一:企业平时是否有抗击灾害的风险意识。此次自然灾害,中储驻辽企业损失有上百万元,大多未上保险,只能自己负担。但沈阳物流中心库存的一千多台格力空调,由于物流中心极力建议客户上了保险,保险公司来到后,为物流中心一心为客户,大力抢救客户货物,减少物质损失的精神所感动,主动表示物流中心的损失和人工费用由他们一并来赔偿。你为客户着想,就赢得了客户的信任,打造了中储的品牌和影响。
思考二:硬件设施建设上,要根据企业所在地区气候自然环境条件,如何加强仓库设施防灾害方面的研究。库房轻钢结构的承重力方面,要按百年一遇的标准设计,增大防范灾害的系数;在设计库房、龙门吊等基础设施时,,要根据所在地区的环境因素,如风向、雨水等情况综合考虑。尽量照顾到库房、龙门吊朝向,防患于未然。
思考三:如何全面正确地认识每一位职工。俗话说“灾害面前看人心,危难之刻见真情”。灾难比战争还要可怕。这次自然灾害,绝大多数职工都投入到了抗灾一线。其中既包括我们干部平时认为工作一般化的同志,也包括参加工作不久的“80后”新生代。并且平时工作一般化的同志在这次抗灾中表现非常突出。中储是一个有40多年历史的企业,这么多年来,一代一代的中储人,传承了优良的企业传统,积淀了很深的企业精神。通过抗灾,更显示了中储职工的可爱,职工更加信任干部,进一步密切了干群关系。
思考四:基础管理工作要进一步加强,注重抓好平时防范和减灾工作。这次抗灾,全面锻炼了各层次的干部队伍,检验了企业领导的应急指挥能力和应变能力,是对企业基础管理的直接检验。实践证明,基础管理工作做好了,是能有效地减少灾害的损失的。